时代的记忆往往不是被时间湮灭,而是在群体无意识中粉身碎骨。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的遗存,即使是日益重视保护城市记忆的今天,一段段记忆依然可能失去和正在失去。究其原因在于对其价值判断未明之前,往往下意识的判断就已经作出了。
河港集团三公司机修队车间就是一个即将失去的城市记忆场地,厂房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位于1898大码头东侧的海边。这片厂区停产多年,树木和杂草丛生,以至难于进入,除去已斑驳的红砖墙、裸露在外的横梁立柱与布满铁锈的巨大蒸汽管道,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并没有鲜明的特色。
身体性与事件性策略的建筑更新与室内空间创造
建筑更新,从发现建筑材料自身的场域信息开始。最大限度地保留老建筑本身的样貌和被时间打磨出的自然痕迹,通过排危加固,清除不必要的表皮,剥落几十年的尘土,建筑逐渐露出原有的真容。建筑外墙材料与建筑年代语言的多元化,呈现出港区地理空间的一种历史特色,从被时间打磨呈雕塑般的建筑外墙到内部具有时代特征与使用痕迹的内部结构,不需要通过历史资料的叙述,只要通过场地中身体的具身认知,就足以感知每个建筑都是一座时代记忆的纪念碑。
新的婚庆典礼功能,以其独特的城市生活的事件性,激发活跃的公共领域和市民公共生活,强化在身体体验中占据城市,批判越来越图像化的城市。因此在室内外空间的塑造上,强调了围绕婚礼事件性的空间创造。中国的婚礼是身体性事件的行走的仪式。无论是接亲、游街、典礼、洞房,行走是将身体与场地、事件与空间联系起来最本能的行为之一,作为是一种仪式。与信仰、期许相联系,需要人们的亲身参与,也具有特定的发生地点。因此在整个园区中,每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都是一个特殊的事件空间,而整个园区建筑之间具有仪式程序的逻辑,强调事件与空间秩序的结合。
当一对对新人在这里开启新的生命旅程,工业遗迹在设计师手中变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海誓花园每一个室内外空间的创造,都是试图以事件释放身体与地方之间在当代的张力,将城市记忆与当下生活直接连接起来,打破静态的功能主义,使海誓花园这个过去的工业空间成为能够激发各种事件与创造当下记忆的连续舞台。这最终将超越了婚礼庆典的主题,建立灵活多义而开放的结构,超越自然和文化的对立,强调都市表面及其活动塑造的城市舞台,来容纳城市不可预期的长期变化的公共活动和功能增长。
3号婚宴厅改造前后----设计不能伪造历史,几组庄严醒目的大字暗示了建筑空间的原始风貌,也让新人感受到这里的仪式感和意义感。通过建筑的场景和空间,来传承某段过往。